close

「端島」(Hashima),日本長崎縣長崎市外海的半人工島嶼,因其輪廓形似軍艦,故又被稱作「軍艦島」。

Nagasaki_Hashima_location_map  

(圖一,端島位置示意圖,圖片來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B%AF%E5%B3%B6#/media/File:Nagasaki_Hashima_location_map.png)

壹、端島的歷史:

端島於十九世紀被人發現島上富含煤礦,因此日本在明治維新期間為因應工業化之需求,由大日本帝國所支持的三菱礦業(現為三菱材料)負責該島的礦業開採事務。爾後日本強行徵集其殖民地之朝鮮人民為礦工,於端島距海平面七百公尺以下的礦坑工作,這些礦工遭遇非人性化的對待,例如:每日在高溫的環境中超時工作、每天配給的糧食無法解決飢餓的問題等,職是,端島對於韓國人民如同「地獄島」一般,不但泯滅人性且使人備受屈辱。

2

(圖二,端島嚴峻的工作環境,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亦將大量的中國戰俘送至端島,強迫其從事勞務活動。職此,對於中、韓兩地的人民而言,這是一趟有去無回的航程,一旦被送至端島奴役,幾乎毫無逃脫的可能性,形同被關押於海上監牢般永無自由,所以端島又被稱為「監獄島」。

貳、端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爭議:

2015年09月12日韓國高人氣綜藝節目〈無限挑戰〉的播出,突顯出日、韓兩國對於端島歷史地位的不同看法。

1  

(圖三,端島實際樣貌,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2006年,日本為強化各地區之觀光資源,決定將端島等明治時期的工業設施送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  登錄世界文化遺產。並於2008年成功以「九州、山口的近代化工業遺產群」之名義暫列世界文化遺產的名單中。而韓國對於日本這一系列的行動,始終表達其強烈反對的立場。

根據〈無限挑戰〉播出之內容,日本登記端島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申請目標日期,並不涵蓋韓國人遭受日本強制徵用的時期,亦即該申請書之登記日期為1850年至1910年,而韓國受到日本侵略的時間為1910年,又其人民遭受日方強制徵用之時間則是1916年。對此韓國指責日本企圖規避其於二戰期間「強制徵用」韓國人民的歷史事實,而日本則表示申請書的目標日期、該段歷史之脈絡以及背景不同的韓方反對,皆與本次之申請行動無關。

5

(圖四,韓國質疑日本向聯合國登載申請書之目標日期,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隨後日、韓雙方進行協商,在申請成功以前,日本方面承諾將承認強制徵用的事實,韓方因此轉而支持日本登記世界文化遺產的行動。然而,2015年07月,日本申請登記成功後一改其先前態度,日方外務大臣岸田文雄表示"forced to work"一詞並非等同強制勞動,此舉讓日、韓雙方的關係再度陷入僵局。

21

(圖五,日、韓雙方對"forced to work"的解釋意涵各有不同見解,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參、日本與韓國、中國對於端島歷史地位之詮釋相異:

〈無限挑戰〉隨同日本導遊與眾多觀光客到達端島後,節目畫面呈現出大相逕庭之對比。由於日本政府並不強調中、韓兩地人民曾於端島遭受奴役的事實,因此日本導遊與觀光客關注端島的焦點,僅限於該島象徵之工業現代化成就、當時日本人在豪華西餐廳的景象以及當年管理者的優渥薪資。反之,鏡頭帶到韓國主持人與隨行教授的苦澀臉龐上,並置入兩位於端島倖存的韓國長者受訪畫面,向觀眾傳達當年他們被日本人捉去端島從事勞役、三餐無法溫飽以及工作得不到任何報酬的情景。前後兩種畫面一經對比,雙方在歷史上的不同詮釋角度和面對歷史的態度,不言可喻

3

(圖六,日本觀光客穿戴採礦裝備合影留念,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4 

(圖七,端島倖存者回憶當年於島上採礦之景象,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6

(圖八,當年日本人於端島西餐廳中的照片,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7  

(圖九,端島倖存者描述當年於島上的糧食,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8  

(圖十,端島倖存者表示當年於島上三餐無法果腹,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本集節目中一段與端島倖存者的訪問令人感到五味雜陳,節目組向老人表示,日本認為當年對韓國人民在端島上的行為並非強制徵用,該名老人無奈地答道:「難道我們是自願去的嗎?」是故,這段畫面表明老人在端島所受到的諸多苦難,換來的不是應有的報酬或對待,而是一段不客觀與不合理的歷史詮釋。

12

(圖十一,節目組向端島倖存者說明日方對強制徵用的看法,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13 

(圖十二,端島倖存者對日方看法的無奈,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肆、端島犧牲者的最終歸屬之地:

離開了令人百感交集的端島,〈無限挑戰〉決定前往當年在端島犧牲的韓國人之安魂地,高島在高島上有一座「供養塔」用以安置當年於端島身亡者之遺骸而經推估,約莫有一百多名韓國人的遺骸安放在高島。此外,由於當年犧牲者的相關文獻,包含:名冊、去世時間、離世原因及其隨身手札等,皆已遭日方燒毀,爰此現今世人對於供養塔中犧牲者的詳細情形均一無所知。

16

(圖十三,受奴役韓國人之遺骸推定數目,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17  

(圖十四,高島位置圖,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無限挑戰〉抵達高島以後積極尋訪當年於端島犧牲者的歸屬之地,途經島上日本人民的公墓卻仍無所獲,隨後節目組詢問當地居民後才得知供養塔的確切位置。原來在整理得當的日本公墓旁,有一條雜草蔓生的小道,由於道路狀況不佳且缺乏養護,是以,其與一旁的公墓相比顯得格外淒涼。最終,〈無限挑戰〉沿著這條小徑找到了供養塔,其孤零零地隻身於荒野之中,讓身為同胞的全體節目組人員感到無比的難過及憤慨。

18

(圖十五,整理得當的日本公墓,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19

(圖十六,公墓旁通往供養塔的小徑,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14

(圖十七,荒煙漫草的小徑入口,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01

(圖十八,孤伶聳立的供養塔,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15 

(圖十九,無限挑戰的供品與倖存老人給予犧牲同胞的手書,圖片來源:無限挑戰)

伍、正視史實與努力和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已久,當年參戰諸國與地區的仇恨及歷史遺緒,仍成為現今各國紛爭的來源之一。德國和日本作為當年主要的戰敗國,各自對於當年發動戰爭的行為,有著不同的處理方式,一直以來兩國更是大家比較的對象。

仇恨也許無法在短期內化解,然而,只有勇於面對過往的歷史並承認錯誤,才能加速和解的進程。雖然後代人民不必然要永遠承擔前人所犯的所有錯誤,但是代表國家且具備延續性的政府,確實有必要為其前任政府所作出的錯誤決策善後與道歉,唯有如此,方能得到其他國家及其人民的真正原諒。

數十年來,德國政府努力為其於二戰期間的種種作為道歉和反省,並取得許多國家及地區的諒解。只要坦然面對歷史事實,且真誠彌補過往所造成的傷害,日本政府亦能得到相關國家與地區的原諒。

綜上所述承認歷史與粉飾歷史正如面對傷疤和使用遮瑕膏的道理一樣,遮瑕膏的存在,充其量只是掩蓋個人對於疤痕的自卑感,卻無助於其面對傷疤與重建自信心。唯有敢於正視史實以及傷痕,才是面對真實自我和開創未來的最佳方法。

arrow
arrow

    Hale Chu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